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因預言取消行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因預言取消行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第五次反圍剿的前因后果?
第五次反圍剿指的是1933年—1934年,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第五次“圍剿”,紅軍經過一年奮戰(zhàn),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被迫放棄中央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征。
1933年9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戰(zhàn)役開始。從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間,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采取“堡壘主義”新戰(zhàn)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guī)模“圍剿”。這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zhàn)代替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用所謂“正規(guī)”戰(zhàn)爭代替人民戰(zhàn)爭,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地位。經過一年苦戰(zhàn),終未取得反“圍剿”的勝利。最后于1934年10月倉促命令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退出根據地。在紅軍的多次反“圍剿”中,第五次反“圍剿”歷經時間最長,紅軍損失最大,教訓最深刻。
事件結果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zhàn)略指導下,屢戰(zhàn)失利,蘇區(qū)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此次反“圍剿”持續(xù)1年之久,中央蘇區(qū)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wèi)蘇區(q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于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zhàn)略和作戰(zhàn)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zhàn)始終處于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qū)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fā),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進行戰(zhàn)略轉移,向湘西進發(fā),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里長征。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3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征。
第五次反“圍剿”是指從1933年9月25日開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戰(zhàn)役。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區(qū),反擊國民黨軍50萬兵力“圍剿”中央蘇區(qū)的戰(zhàn)役。國民黨軍采取堡壘主義的新戰(zhàn)略發(fā)起“圍剿”,紅軍倉促應戰(zhàn)。1933年初,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然而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于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
從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突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行程25000里,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轉移。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因預言取消行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因預言取消行程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