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商家互砸西瓜丟荔枝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商家互砸西瓜丟荔枝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張奶奶買了2千克荔枝和3.5千克西瓜,付了是40.5元;你奶奶也買了同樣的荔枝2千克和西瓜4千克?
4-.3.5=0.5(千克)多買了0.5千克西瓜42-40.5=1.5(元)0.5千克西瓜多少元1.5×2=3(元)×2算的是1千克西瓜多少元答:西瓜一千克3元。
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農(nóng)家樂采摘園,為何現(xiàn)在沒人去了呢?
一方面沒有人去,同時又不歡迎去,無法達到雙贏的目標,當然以揠旗息鼓而告結束了。
曾經(jīng)一轟而起,彼此都有新鮮感、誘惑力和吸引力,確實在釆摘高峰季節(jié),可以達到門庭若市,絡繹不絕的火爆程度。
顧客結伴而行,盡管舍近求遠,慕名而去,采摘的果蔬圖質量、求新鮮,有些至于果樹枝,蔬菜的藤縵需要注意保護,卻不太在意了。
還有,釆摘到手的果蔬,好中擇優(yōu),即使不是歪瓜裂棗類型的,也不在選擇范圍之內,一扔了之,任意糟蹋也在所不惜。
這種供需心理差異,及其由此引發(fā)的矛盾問題不斷增加,經(jīng)營管理者,不抬高價格,設置一些附加條件的門檻,虧本買賣怎么做得下去呢?
這種理想之中的愿望是好的,可是又與現(xiàn)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買賣雙方難以形成默契配合的關系,而且愈行愈遠,當然只是風靡一時的結果了。
(網(wǎng)絡圖片,原創(chuàng)回答)
謝謝邀請,我覺得原因有幾個,一、什么事物都是剛興起的時候,比較流行,畢竟新鮮感在那。幾年的時間,想去果園采摘水果的人,有條件的大部分都體驗過了。李子、楊梅、桃子、桔子、橙子、西瓜、荔枝、龍眼、葡萄……都摘過一遍的都有,新鮮感沒了,最多也就再摘幾次,幾次之后還喜歡的,也有,但應該是少數(shù)。二、經(jīng)濟原因,采摘園的水果普遍比市場價高,有些采摘園還會要求必須滿多少斤或消費多少錢。
農(nóng)家樂也好,采摘園也好,次數(shù)多了就覺得很平常了,沒什么意思了。農(nóng)家樂,說起來我去過數(shù)次,有一次是和老板、同事一起去的,到達山上吃飯的點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那家店的食材可謂平平無奇中帶著點特別的味道,蒸熟的小番薯(地瓜),煮得有些發(fā)黃的芥菜(這味道很像奶奶煮的芥菜,煮得有些久,有點發(fā)黃了), 一些土雞、土鴨,最特別的是“斷腸草”湯,我喝的時候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聽他們說煮這湯有講究,現(xiàn)在想來當時膽子真大,要是現(xiàn)在,我才不管別人喝不喝,我肯定是不喝的,當然,具體是不是“斷腸草”燉的誰知道,畢竟我在之前沒喝過,在那以后也沒喝過。吃飯的地方有幾只貓,很悠閑地晃來晃去。
有些地方是農(nóng)家樂和采摘園是一體的,有飯吃,有瓜果摘,還有些可以讓你體驗一下農(nóng)活什么的;有些地方就是單一的采摘園。我其實對采摘水果還是有點興趣的,但只去過蘆柑園(小時候去過一次,爺爺帶我們去的),草莓園、西瓜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商家互砸西瓜丟荔枝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商家互砸西瓜丟荔枝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